平顶山市蓝天学校
德育专栏
我的位置:首页 > 德育工作 > 德育专栏 >
一粒孕育真善美的种子

来源:平顶山市蓝天学校  |  编辑:蓝天  |  发布时间:2022-06-16  |  查看:

WDCM上传图片

笔者在采访袁隆平院士时,请他为职业教育题几个字,袁院士欣然提笔,认真写下了“深耕职业教育培育大国工匠”十二个大字。写完后,还开玩笑地说,不满意可以再写一幅。

“倾尽一城花,只为奠一人”。袁隆平院士逝世后,社会各界通过各种形式的悼念活动表达自己的哀思。许多人只知晓袁隆平工程院院士、“杂交水稻之父”的身份,却不知他还是一名有着18年农村职业学校教学经历的人民教师。2018年,湖南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秘书长周勇有机会采访到袁隆平院士,记录下袁隆平院士对教师职业的热爱,对职业教育的关怀。袁隆平院士逝世后,周勇再次提笔,饱含深情地写下了当年的采访细节,作为对袁隆平院士最后的道别。今天,职教周刊刊发此文,与职教界同仁共同缅怀这位“共和国勋章”获得者。——编者

我们一家住在湖南农业大学,紧挨着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,天气好的时候,常可以在附近的田间地头见到袁隆平院士的身影,感觉与袁隆平一家就像左邻右舍一样亲近。每每有亲戚朋友聊起袁隆平院士,我们一家都会因为住在袁院士的隔壁而感到特别自豪。

2018年上半年,我在湖南教育报刊集团《职教创客》杂志主编魏斌的鼓励下,决定采写一篇袁隆平院士在安江农业学校教书育人的故事。很少有职校生知道袁院士曾经是职业学校的一名老师,而且有长达18年的教学经历。通过一位师弟的牵线搭桥,我联系上了袁院士的秘书杨耀松。杨秘书听说我们要采访袁老师,很是为难,想见袁老师的人实在太多了。但当听我说主要写给职业学校的学生们看时,杨秘书马上改变了主意,并与我约好了见袁院士的时长:30分钟!这可是见袁院士最长的时间安排了。杨秘书告诉我,袁老师退休后,常常会回忆起在安江农业学校当老师的点点滴滴,还曾经为安葬在安江的母亲写过一篇名为《妈妈,稻子熟了》的回忆文章。安江农校,是他魂牵梦绕的地方。

女儿听说我要去见袁老师,很是惊讶,像倒豆子一般地问我:“袁隆平爷爷真的就住在我们隔壁吗?他真的会见你吗?他是不是很老了?我也好想去!”在女儿的心里,袁院士这么大的科学家,怎么可能会近在咫尺!

我只好又和杨秘书联系,说我女儿也想和我一起去看望袁爷爷,未承想杨秘书欣然答应了,并笑着告诉我:袁老爷子很喜欢小朋友。

2018年5月16日大清早,我就带着女儿提前来到了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大楼前坪,父女俩心情都是无比激动。

上了楼,杨秘书说袁老师还在会客,让我们先在休息室等一等。过了一会儿,魏斌主编也到了。九点多钟,在杨秘书的带领下,我们走进了袁院士的办公室。袁院士见了我们,马上起立和我们打招呼,并与我们一一热情握手,当他把手伸向我女儿时,女儿迟疑了一下才伸出手,并礼貌地问袁爷爷好。握了手,袁院士慈祥地问女儿:“小朋友,读几年级了?”

“五年级。”女儿显得有些拘谨,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的科学家,她还真有些蒙了。

袁院士见我女儿身材单薄,就关心地对她说:“现在咱们国家粮食年年大丰收,不像以前了,你要多吃一点米饭,有了健康的体魄才能更好地学习。”

女儿频频点头,阳光透过薄薄的纱窗,正好映照在她的脸上,幸福溢满了整个房间。

当我们问起袁院士在安江农校当老师的经历时,袁院士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。他告诉我们,当年从长沙到安江,坐的是烧木材的汽车,400多公里的路程,整整用了两天时间才赶到学校。“现在坐高铁,两个多小时就到了,国家建设真是日新月异啊!”袁院士感慨。

聊起在安江农校的往事,袁院士兴致特别好,不知不觉半个小时就过去了,杨秘书过来向我们示意了几次。我和魏斌找了个机会,走到袁院士的桌前,请他为职业教育题几个字,袁院士欣然提笔,认真地写下了“深耕职业教育培育大国工匠”十二个大字。写完后,还开玩笑地说,不满意可以再写一幅。我站在袁院士的身后,忙说:“写得很好,写得很好!”袁院士见我们很满意,就起身对我们说:“走,我们去隔壁合影。”

到了隔壁房间,我们发现,合影的地方曾在各种新闻里多次出现。特别是墙上挂着的一幅题为“湖南溆浦首次亩产突破1000公斤”的照片,更是让我们心潮澎湃。

袁院士先是让杨秘书给我们照了一张合影,又一一与我们单独合影。轮到我和女儿与他合影的时候,我和女儿自觉地站在了袁院士的两侧。袁院士见状,笑呵呵地对我说:“小朋友是国家的未来,是民族的希望,他们才是最重要的,应该站在中间。”说完,就把我女儿往中间的位置拉,一张袁院士站在后排,小朋友居中的照片就这样定格了。

女儿去看望袁院士的消息很快在班上传开了,在他们看来,能够得到这么伟大的科学家的关心,是一件多么荣幸的事啊!从那以后,女儿只要看到有关袁爷爷的新闻,就会格外关注,俨然成了袁院士的铁粉。

我在采访结束后,很快写了两篇关于袁院士的文章,相继在公开刊物发表,一篇题目为《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18年职业学校教书生涯》,一篇题目为《一块改变世界的试验田》。袁院士的职业教育情,也让我深受启发,激发我不断去挖掘职业教育百年来的先进人物。两年时间,我陆陆续续写了20多位,通过媒体的广泛传播,极大地宣传了职业教育百年来的发展成就,我自己也成为了国内专注于职业教育人物撰写的专栏作者。

2021年5月22日,我参加完全省职业教育活动周的活动,中午赶回家陪女儿吃饭,刚一开门,女儿就哭着问我:“网上说袁爷爷去世了,是真的吗?”我见女儿哭得稀里哗啦,就安慰她:“袁爷爷身体很好。”女儿见我说得很坚决,这才擦了擦眼泪说:“袁爷爷身体这么好,肯定可以活过100岁。”在女儿的心里,像袁爷爷这样的科学家应该永远活着才对!

我上网一查,发现果然是谣言,于是立马在微信群发了几张女儿和袁院士的合影,点赞很快满屏。让人悲痛欲绝的是,下午一点多,官网还是发布了袁院士离开我们的消息。那一刻,女儿正在书房学习,我知道,她很快就会得到消息,我不忍心将这一切告诉女儿,于是找了个借口,匆匆下了楼。

回到家里,女儿异常的平静,我在她的书桌上看见她正在写的一篇短文,写的正是她敬爱的袁爷爷,题目是《一面》。就在这一瞬间,我感觉到女儿长大了!

我常想,我和女儿之所以将袁院士视为自己的亲人和学习的榜样,一定是因为在2018年5月16日的这一天,袁院士在我们心里种下了一粒真善美的种子。我相信,这一粒种子,就如同袁老师研究的杂交水稻种子一样,已经在我们的心田生根、发芽!

(作者系湖南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秘书长、湖南省作家协会教师作家分会常务理事)